跳到主要内容

華 嚴 門

一、 大方廣佛華嚴經

八十卷,三十九品,五十三萬八千餘字。大正藏第十册(一),中華藏第一輯第二集(線裝第十四、五册)。

唐·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。實叉難陀,此云喜學。于闐國人。(于闐國,在今新疆天山南路。)智度弘曠,利物爲心。善大小乘,兼異學論。時武后敬重大乘,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,遠聞于闐有此梵本,發使求訪,並請實叉同臻帝闕,以天后證聖元年(公元六九五),於東都大内大遍空寺及佛授記寺迻譯,至聖曆二年(六九九)功畢。師於景雲元年(七一○)寂於大薦福寺,壽五十九。譯經總一十九部,一百零七卷。

第一會——菩提場

世主妙嚴品第一(卷一—五)

佛於菩提場初成正覺,一切器世間主,衆生世間主,正覺世間主,皆悉雲集,各得解脱法門,各有上首,同時各説十頌。復於師子座莊嚴具中,各出微塵數菩薩,亦各説頌。復興不可思議諸供養雲。如此華藏莊嚴世界,如是一切法界海,亦復如是。

爾時,世尊於一切法成最正覺,智入三世悉皆平等,其身充滿一切世間,其音普順十方國土,譬如虚空具含衆像,於諸境界無所分别,又如虚空普徧一切,於諸國土平等隨入,身恒徧坐一切道場,菩薩衆中威光赫奕,如日輪出,照明法界,三世所行衆福大海,悉已清浄,而恒示生諸佛國土,無邊色相圓滿光明,徧周法界,等無差别,演一切法,如布大雲。一一毛端,悉能容受一切世界,而無障碍。各現無量神通之力,教化調伏一切衆生。身徧十方而無來往,智入空相,了法空寂。三世諸佛所有神變,於光明中無不咸覩。一切佛土,不思議劫所有莊嚴,悉皆顯現。……(卷一)

蕅益大師曰:「此乃所謂大徹大悟,圓證心性之全體大用者也。此之謂『涅槃妙心』,此之謂『正法眼藏』。禪者苟知以此爲則,決不至於得少爲足,起增上慢,成大妄語矣。」(法海觀瀾卷三)

    如來往昔念念中,    大慈悲門不可説;

    如是修行無有已,    故得堅牢不壞身。(卷四,普得浄華主地神説。)

    如於此會見佛坐,    一切塵中亦如是;

    佛身無去亦無來,    所有國土皆明現。(卷五,普賢菩薩説。)

如來現相品第二(卷六)

菩薩於供養具中出問法頌。佛從齒間放光,照十方各一億世界海,出頌集衆。又從眉間放光,顯示十方,從足下入,即時,有大蓮華,忽現佛前,佛毫相中,出一菩薩,名一切法勝音,並塵數眷屬,坐此蓮華,與十方菩薩,各各説頌。

    無量劫中修行滿,    菩提樹下成正覺;

    爲度衆生普現身,    如雲充徧盡未來。(供具雲中説頌)

    佛身充滿於法界,    普現一切衆生前,

    隨緣赴感靡不周,    而恒處此菩提座。(一切法勝音菩薩説。)

    毘廬遮那佛,    願力周法界,

    一切國土中,    恒轉無上輪。(精進力無碍慧菩薩説。)

普賢三昧品第三(卷七)

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毘廬遮那如來藏身三昧,十方諸佛現前讚歎,與智、摩頂。從三昧起,大衆獲益,如來毛孔放光,頌讚。一切菩薩亦皆讚請。

    普賢身相如虚空,    依真而住非國土,

    隨諸衆生心樂欲,    示現普身等一切。(如來毛孔放光説頌)。

世界成就品第四(卷七)

普賢菩薩説世界海十種事: 一、 世界海起具因緣,二、 世界海所依住,三、 世界海形狀,四、 世界海體性,五、 世界海莊嚴,六、 世界海清浄,七、 世界海佛出興,八、 世界海劫住,九、 世界海劫轉變差别,十、 世界海無差别門。各有長文、偈頌。

華藏世界品第五(卷八—一○)

普賢菩薩説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種一切世界及佛名號。

    華藏世界所有塵,    一一塵中見法界;

    寶光現佛如雲集,    此是如來刹自在。(卷八)

毘廬遮那品第六(卷一一)

普賢菩薩説往古大威光太子本行。

以上六品,是第一會——菩提場

第二會——普光明殿

如來名號品第七(卷一二)

佛在普光明殿,以神通力,集十色世界十智佛所文殊等十菩薩。文殊唱如來名號差别法門。

㈠ 東方金色世界不動智佛文殊師利菩薩
㈡ 南方妙色世界無碍智佛覺首菩薩
㈢ 西方蓮華色世界滅暗智佛財首菩薩
㈣ 北方薝蔔華色世界威儀智佛寶首菩薩
㈤ 東北方優鉢羅華色世界明相智佛功德首菩薩
㈥ 東南方金色世界究竟智佛目首菩薩
㈦ 西南方寶色世界最勝智佛精進首菩薩
㈧ 西北方金剛色世界自在智佛法首菩薩
㈨ 下方玻璃色世界梵智佛智首菩薩
㈩ 上方平等色世界觀察智佛賢首菩薩

四聖諦品第八(卷一二)

文殊菩薩説四諦名號差别。

光明覺品第九(卷一三)

佛放兩足輪光,悉照十方世界,一切處文殊菩薩説頌。

    一中解無量,    無量中解一:

    了彼互生起,    當成無所畏。

    一念普觀無量劫,    無去無來亦無住,

    如是了知三世事,    超諸方便成十力。

菩薩問明品第十(卷一三)

文殊與覺首等九菩薩互相問答,發明法要。

    若欲求除滅,    無量諸過惡,

    當於佛法中,    勇猛常精進。

    譬如微少火,    樵濕速令滅;

    於佛教法中,    懈怠者亦然。

    如鑽燧求火,    未出而數息,

    火勢隨止滅;    懈怠者亦然。(勤首菩薩説)

    非但以多聞,    能入如來法。

    如人水所漂,    懼溺而渴死;

    於法不修行,    多聞亦如是。

    如人設美饍,    自餓而不食;

    於法不修行,    多聞亦如是。

    如人善方藥,    自疾不能救;

    於法不修行,    多聞亦如是。

    如人數他寶,    自無半錢分;

    於法不修行,    多聞亦如是。

    如有生王宫,    而受餒與寒;

    於法不修行,    多聞亦如是。

    如聾奏音樂,    悦彼不自聞;

    於法不修行,    多聞亦如是。

    如盲繪衆像,    示彼不自見;

    於法不修行,    多聞亦如是。

    譬如海船師,    而於海中死;

    於法不修行,    多聞亦如是。

    如在四衢道,    廣説衆好事;

    内自無實德,    不行亦如是!(法首菩薩説)

    文殊法常爾,    法王唯一法,

    一切無碍人,    一道出生死。

    一切諸佛身,    唯是一法身,

    一心、一智慧、    力、無畏亦然。(賢首菩薩説)

浄行品第十一(卷一四)

智首菩薩啓問,文殊菩薩答以一切事中發願法門。共有一百四十一願,皆切於日用,早晚課的三自皈偈,毘尼日用中諸「當願衆生」偈,皆出於此。

賢首品第十二(卷一四—一五)

文殊菩薩啓問,賢首菩薩廣頌信心功德法門。

    信爲道元功德母,    長養一切諸善法,

    斷除疑網出愛流,    開示涅槃無上道。

    若常信奉於諸佛,    則能持戒修學處;

    若常持戒修學處,    則能具足諸功德。

    家是貪愛繫縛所,    欲使衆生悉免離,

    故示出家得解脱,    於諸欲樂無所愛。

    又放光明名見佛,    此光覺悟將殁者,

    令隨憶念見如來,    命終得生其浄國。

    見有臨終勸念佛,    又示尊像令瞻敬,

    俾於佛所深皈仰,    是故得成此光明。

上六品是第二會——普光明殿

第三會——忉利天宫

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(卷一六)

如來不離一切菩提樹下,上升須彌,帝釋莊嚴殿座請佛,並説十頌。

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(卷十六)

法慧等十菩薩,從百刹塵外十華世界十月佛所而來。佛放兩足指光,十慧菩薩各説偈頌。

    一切法無生,    一切法無滅;

    若能如是解,    諸佛常現前。

    法性本空寂,    無取亦無見;

    性空即是佛,    不可得思量。

    若知一切法,    體性皆如是,

    斯人則不爲    煩惱所染著。

    凡夫見諸法,    但隨於相轉,

    不了法無相,    以是不見佛。(一切慧菩薩説)

    譬如闇中寶,    無燈不可見;

    佛法無人説,    雖慧莫能了。(勝慧菩薩説)

    有諍説生死,    無諍即涅槃;

    生死及涅槃,    二具不可得。

    言語説諸法,    不能顯實相,

    平等乃能見;    如法、佛亦然。(智慧菩薩説)

    寧受地獄苦,    得聞諸佛名;

    不受無量樂,    而不聞佛名。

    所以於往昔,    無數劫受苦,

    流轉生死中,    不聞佛名故。(真實慧菩薩説)

    若見如來者,    爲得大善利,

    聞佛名生信,    則是世間塔。(堅固慧菩薩説)

十住品第十五(卷一六)

法慧菩薩入無量方便三昧,十方各千刹塵數同名諸佛現前讚歎,與智、摩頂,乃出定説十住法,説已,十方各萬佛刹塵數世界六種震動,各十刹塵數同名菩薩來爲作證。

十住者:發心住,治地住,修行住,生貴住,具足方便住,正心住,不退住,童真住,法王子住,灌頂住。

梵行品第十六(卷一七)

正念天子問,法慧菩薩説觀察無相法。

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(卷一七)

天帝釋問,法慧菩薩廣説譬喻以顯示初發心功德。説已,各萬刹塵數世界,又六種震動;又有萬刹塵數同名諸佛現身讚歎。

明法品第十八(卷一八)

精進慧菩薩問發心菩薩云何修習,法慧菩薩答以住十種不放逸法等。

菩薩摩訶薩,教諸衆生發菩提心,是故能令佛種不斷;常爲衆生開闡法藏,是故能令法種不斷;善持教法,無所乖違,是故能令僧種不斷。復次,悉能稱讚一切大願,是故能令佛種不斷;分别演説因緣之門,是故能令法種不斷;常勤修習六和敬法,是故能令僧種不斷。復次,於衆生田中下佛種子,是故能令佛種不斷;護持正法不惜身命,是故能令法種不斷;統理大衆無有疲倦,是故能令僧種不斷。復次,於去來今佛所説之法,所制之戒,皆能奉持,心不捨離,是故能令佛法僧種永不斷絶。

以上六品,是第三會——忉利天宫

第四會——夜摩天宫

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(卷一九)

如來不離一切菩提樹下及須彌山頂,而升夜摩。天王化座請佛,亦説十頌。

夜摩宫中偈讚品第二十(卷一九)

功德林等十菩薩,從十萬刹塵數外十慧世界十眼佛所而來。佛放兩足上光。十林菩薩各説偈頌。

    心如工畫師,    能畫諸世間;

    五藴悉從生,    無法而不造。

    如心、佛亦爾;    如佛、衆生然;

    應知佛與心,    體性皆無盡。

    若人欲了知,    三世一切佛,

    應觀法界性,    一切唯心造。(覺林菩薩説)

十行品第二十一(卷一九—二○)

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,十方各萬佛刹塵同號諸佛現前讚歎,與智、摩頂,乃起定説十行法: 歡喜行,饒益行,無違逆行,無屈饒行,無痴亂行,善現行,無著行,難得行,善法行,真實行。説已,十方各刹塵世界震動,各十萬刹塵同名菩薩來爲作證。

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(卷二一)

功德林菩薩説十無盡藏: 信藏,戒藏,慙藏,愧藏,聞藏,施藏,慧藏,念藏,持藏,辯藏。……若自食時,作是念言: 我身中有八萬户蟲,依於我住。我身充樂,彼亦充樂;我身飢苦,彼亦飢苦。我今受此所有飲食,願令衆生普得充飽;爲施彼故,而自食之,不貪其味。復作是念: 我於長夜愛著其身,欲令充飽,而受飲食;今以此食惠施衆生,願我於身永斷貪著。(第六施藏中明分減施。)

以上四品,是第四會——夜摩天宫

第五會——兜率天宫

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(卷二二)

如來不離一切菩提樹下及須彌頂、夜摩天宫,而升兜率。天王敷座嚴飾請佛。亦説十頌。

兜率宫中偈讚品第二十四(卷二三)

金剛幢等十菩薩,從萬刹塵數外十妙世界十幢佛所來集。佛放兩膝輪光,普照十方,令互相見。十幢菩薩各説頌讃。

十迴向品第二十五(卷二三—三三)

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,十方各十萬刹塵數同名諸佛現前讚歎,與智、摩頂,乃起定説十迴向法: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廻向、不壞廻向,等一切諸佛廻向,至一切處廻向,無盡功德藏廻向,入一切平等善根廻向,等隨順一切衆生廻向,真如相廻向,無縛無著解脱廻向,入法界無量廻向。説已,十方百萬刹塵數世界震動,各百萬刹塵數同名菩薩來爲作證。

    不爲自身求安樂,    但願衆生得離苦;

    此人廻向得究竟,    心常清浄離衆毒。(初廻向中偈。)

    法性徧在一切處,    一切衆生及國土,

    三世悉在無有餘,    亦無形相而可得。(第六廻向中偈。)

以上三品,是第五會——兜率天宫

第六會——他化天宫

十地品第二十六(卷三四—三九)

佛在他化自在天宫,與金剛藏等不可説大菩薩俱。金剛藏菩薩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,十方各十億刹塵數同名諸佛現前稱歎,與智、摩頂,乃出定唱十地名: 歡喜地,離垢地,發光地,燄慧地,難勝地,現前地,遠行地,不動地,善慧地,法雲地。唱已,還復默然。解脱月菩薩二請,金剛藏菩薩二止之;解脱月三請,在會菩薩亦同聲頌請;佛放眉間光,普照十方,十方佛亦各放眉間光普照此會,皆於虚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,出頌勸説;金剛藏菩薩乃説十地義。説已,十方各十億塵刹震動,各十億塵刹同名菩薩來爲作證。

佛子!菩薩住離垢地,性自遠離一切殺生,不畜刀杖,不懷怨恨,有慚有愧,仁恕具足,於一切衆生,有命之者,常生利益慈念之心,是菩薩,尚不惡心惱諸衆生,何況於他起衆生想,故以重意而行殺害?

性不偷盜:菩薩於自資財常知止足,於他慈恕,不欲侵害,若物屬他,起他物想,終不於此而生盜心,乃至草葉,不與不取,何況其餘資生之具。

性不邪婬:菩薩於自妻知足,不求他妻,於他妻妾,他所護女,親族媒定,及爲法所護,尚不生於貪染之心,何況從事?況於非道?

性不妄語:菩薩常作實語,真語,時語;乃至夢中,亦不忍作覆藏之語;無心欲作,何況故犯?

性不兩舌:菩薩於諸衆生,無離間心,無惱害心,不將此語爲破彼故而向彼説,不將彼語爲破此故而向此説。未破者,不令破;已破者,不增長。不喜離間,不樂離間,不作離間語,不説離間語,若實,若不實。

性不惡口,所謂:毒害語,粗獷語,苦他語,令他瞋恨語,現前語,不現前語,鄙惡語,庸賤語,不可樂聞語,聞者不悦語,瞋忿語,如火燒心語,怨結語,熱惱語,不可愛語,不可樂語,能壞自身他身語;如是等語,皆悉捨離。常作潤澤語,柔輭語,悦意語,可樂聞語,聞者喜悦語,善入人心語,風雅典則語,多人愛樂語,身心踊悦語。

性不綺語:菩薩常樂思審語,時語,實語,義語,法語,順道理語,巧調伏語,隨時籌量決定語。是菩薩,乃至戲笑,尚恒思審,何況故出散亂之語?

性不貪欲:菩薩於他財物,他所資用,不生貪心,不願、不求。

性離瞋恚:菩薩於一切衆生,恒起慈心,利益心,哀愍心,歡喜心,和潤心,攝受心。永捨瞋恨怨害熱惱,常思順行仁慈祐益。

又離邪見:菩薩住於正道,不行占卜,不取惡戒,心見正直,無誑、無諂,於佛法僧起決定信。

佛子!菩薩摩訶薩,如是護持十善業道,常無間斷。復作是念: 一切衆生墮惡趣者,莫不皆以十不善業,是故我當自修正行,亦勸於他令修正行。何以故?若自不能修行正行,令他修者,無有是處!

佛子!此菩薩摩訶薩,復作是念: 十不善業道,是地獄、畜生、餓鬼受生因。十善業道,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?

又此上品十善業道,以智慧修習,心狹劣故,怖三界故,闕大悲故,從他聞聲而解了故,成聲聞乘。

又此上品十善業道,修治清浄,不從他教自覺悟故,大悲方便不具足故,悟解甚深因緣法故,成獨覺乘。

又此上品十善業道,修治清浄,心廣無量故,具足悲愍故,方便所攝故,發生大願故,不捨衆生故,希求諸佛大智故,浄治菩薩諸地故,浄修一切諸度故,成菩薩廣大行。

又此上上十善業道,一切種清浄故,乃至證十力、四無畏故,一切佛法皆得成就。是故我今等行十善,應令一切具足清浄。如是方便,菩薩當學。

佛子!此菩薩摩訶薩,又作是念:十不善業道,上者地獄因,中者畜生因,下者餓鬼因。於中,殺生之罪,能令衆生墮於地獄、畜生、餓鬼;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、 短命,二者、 多病。偷盜之罪,亦令衆生墮三惡道;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、貧窮,二者、 共財不得自在。邪婬之罪,亦令衆生墮三惡道;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、 妻不貞良,二者、 不得隨意眷屬。妄語之罪,亦令衆生墮三惡道;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、 多被誹謗,二者、 爲他所誑。兩舌之罪,亦令衆生墮三惡道;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、 眷屬乖離,二者、 親族弊惡。惡口之罪,亦令衆生墮三惡道;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;一者、 常聞惡聲,二者、 言多諍訟。綺語之罪,亦令衆生墮三惡道;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、 言無人受,二者、 語不明了。貪欲之罪,亦令衆生墮三惡道: 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、 心不知足,二者、 多欲無厭。瞋恚之罪,亦令衆生墮三惡道;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 一者、 常被他人求其長短,二者、 恒被於他之所惱害。邪見之罪,亦令衆生墮三惡道;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、 生邪見家,二者、 其心諂曲。佛子!十不善業道,能生此等無量無邊衆大苦聚,是故菩薩作如是念:我當遠離十不善道;以十善道爲法園苑,愛樂安住。自住其中,亦勸他人令住其中。(以上録第二離垢地。)

……得聞法已,攝心安住,於空閒處,作是思惟: 如説修行乃得佛法,非但口言而可清浄。(第三地)

以上一品是第六會——他化天宫

第七會

十定品第二十七(卷四○—四三)

佛在普光明殿,入刹那際諸佛三昧,與十刹塵數菩薩俱。普眼菩薩請問普賢菩薩三昧,佛令自問普賢。時大會皆不得見普賢身座,乃至入十千阿僧祇三昧觀察亦不能見,佛令更禮普賢,並徧十方觀察,發起大願,應可得見,大衆遵誨,普賢現身,雨十千雲,世界震動,光明徧照。佛自説十大三昧名,然後勅普賢菩薩説十大三昧之義。

十大三昧者:普光大三昧,妙光大三昧,次第徧往諸佛國土大三昧,清浄深心行大三昧,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,智光明藏大三昧,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,衆生差别身大三昧,法界自在大三昧,無礙輪大三昧。

十通品第二十八(卷四四)

普賢菩薩説。十通者: 他心智通,天眼智通,宿住隨念智通,知盡未來際劫智通,成就無礙天耳智通,住無體性神智通,善分别一切衆生言音智通,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通,一切法智通,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。

十忍品第二十九(卷四四)

亦普賢菩薩説。十忍者: 音聲忍,順忍,無生法忍,如幻忍,如燄忍,如夢忍,如響忍,如影忍,如化忍,如空忍。

阿僧祇品第三十(卷四五)

心王菩薩問,如來自答。

壽量品第三十一(卷四五)

亦心王菩薩説。

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(卷四五)

亦心王菩薩説。

東北方有處,名清涼山,從昔已來,諸菩薩衆於中止住;現有菩薩,名文殊師利,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萬人俱,常在其中而演説法。 震旦國有一住處,名那羅延窟,從昔已來,諸菩薩衆於中止住。

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(卷四六—四七)

衆會心念不思議法,佛即加持青蓮華藏菩薩廣説佛所住法。

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(卷四八)

普賢菩薩略説佛九十七種大人之相。

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(卷四八)

佛告寶手菩薩: 菩薩將下生時,放光照地獄衆生,地獄衆生蒙光生天,聞天鼓音,乃至證十地等。

普賢行品第三十六(卷四九)

普賢菩薩爲大衆説瞋心障道;應勤修十法,能具十種清浄等。説竟,十方各十不可説百千億那由他刹塵世界震動,雨種種雲;各十不可説刹塵數同名菩薩來爲作證。

諸佛世尊,爲諸衆生無智作惡,計我我所,執著於身,顛倒疑惑,邪見分别,與諸結縛恒共相應,隨生死流,遠如來道,故出興於世。

佛子!我不見一法爲大過失,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,何以故?佛子!若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恚心,即成就百萬障門故。何等爲百萬障?所謂: 不見菩提障,不聞正法障,生不浄世界障,生諸惡趣障,生諸難處障,多諸疾病障,多被謗毁障,生頑鈍諸趣障,壞失正念障,闕少智慧障……。

諸菩薩摩訶薩,欲疾滿足諸菩薩行,應勤修十種法,所謂: 心不棄捨一切衆生,於諸菩薩生如來想,永不誹謗一切佛法,知諸國土無有窮盡,於菩薩行深生信樂,不捨平等虚空法界菩提之心,觀察菩提入如來力,精勤修習無礙辯才,教化衆生無有疲厭,住一切世界心無所著。

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(卷五○—五二)

佛放白毫相光,普照十方,右繞十匝,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,菩薩即起,請問佛法。佛復口放光明,普照十方,右繞十匝,入普賢菩薩口,普賢身座即過本時百倍,纔唱法門名字,大地悉皆震動。妙德再以頌問,普賢具演其義。於是十方各十不可説百千億那由他刹塵世界震動,雨種種雲,各八十不可説百千億那由他刹塵數同名諸佛現前讚歎,授菩薩記。又各有十不可説百千億那由他刹塵數同名菩薩來爲作證。普賢復説勸持之頌。

    若有欲知佛境界,    當浄其意如虚空,

    遠離妄想及諸取,    令心所向皆無礙。(卷五十)

佛子!如來智慧無處不至,何以故?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,但以妄想顛倒執著,而不證得。若離妄想,一切智、自然智、無礙智,則得現前。……(中明破塵出經喻)……佛子!如來智慧亦復如是,無量無礙,普能利益一切衆生,具足在於衆生身中,但諸凡愚妄想執著,不知不覺,不得利益,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浄智眼,普觀法界一切衆生,而作是言: 奇哉!奇哉!此諸衆生,云何具有如來智慧,愚痴迷惑,不知不見;我當教以聖道,令其永離妄想執著,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,與佛無異。即教彼衆生修習聖道,令離妄想。離妄想已,證得如來無量智慧,利益安樂一切衆生。(卷五十一,如來心第十相文)

佛子!如來成正覺時,於其身中,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,乃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槃。(卷五十二,成正覺章。)

佛子!菩薩摩訶薩,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。何以故?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。如自心,一切衆生心,亦復如是,悉有如來成等正覺。(同上)

佛子!諸佛如來,爲令衆生生欣樂故,出現於世;欲令衆生生戀慕故,示現涅槃;而實如來無有出世,亦無涅槃。何以故?如來常住清浄法界,隨衆生心示現涅槃。(同上,涅槃章)

以上十一品,是第七會。

第八會

離世間品第三十八(卷五三—五九)

佛在普光明殿,與十不可説百千億那由他刹塵數菩薩俱。爾時普賢菩薩入佛華莊嚴三昧,一切世界十八相動。從三昧起,普慧菩薩致二百問,普賢菩薩酬二千答。十方世界震動、光照,一切諸佛現前讚喜。

菩薩作是念:非他令我發菩提心,亦不待人助我修行,我自發心集諸佛法,誓期自勉,盡未來劫行菩薩道,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故,我今修菩薩行,當浄自心,亦浄他心,當知自境界,亦知他境界。我當悉與三世諸佛境界平等。(卷五十五,第九如山增上心)

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根,是爲魔業。(卷五十八,十種魔業)

若諸菩薩不如説行,當知是人,於佛菩提則爲永離。是故菩薩應如説行。(卷五十九)

    菩薩妙法樹,    生於直心地,

    信種、慈悲根,    智慧以爲身,

    方便爲枝幹,    五度爲繁密,

    定葉、神通華,    一切智爲果,

    最上力爲蔦,    垂蔭覆三界。(同上)

此一品,是第八會。

入法界品第三十九(卷六○—八○)

佛在給孤獨園,與普賢、文殊等五百大菩薩及五百聲聞,無量世主俱。大衆心念請法,佛乃入師子嚬申三昧,樓閣及林,忽皆廣博,與不可説刹塵數世界量等,備極莊嚴。爾時十方各有不可説刹塵數菩薩雲集,興供、現通,諸大聲聞總不知見,善根異故。十方各一上首菩薩説頌讚佛,普賢以十種法句,開發顯示照明演説師子嚬申三昧。佛欲令菩薩安住此三昧故,復放白毫相光普照十方,令諸菩薩普見法界佛事,即以不可説刹塵三昧,入佛神變海方便門,出生大神變莊嚴雲。文殊觀察,説頌宣明。時諸菩薩,皆得塵數大悲門,不離佛所,悉以十方種種示現,利益衆生,文殊亦出自所住處,辭佛南行。舍利弗與六千共行弟子,承佛神力,見文殊衆會,發心同遊人間,令海覺等六千比丘,得觀文殊,成就佛法。文殊行至福城之東,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。觀善財童子夙因,爲説大法,善財即隨文殊求菩薩道,文殊指示,令參知識,始從德雲比丘,終至普賢菩薩。至此,善財所證與普賢等。普賢菩薩以偈讚佛功德。